科普微课堂:当传统节日遇见草木智慧:端午节

点击量: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5-3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信息来源: 原创

农历五月初五,端午佳节至。在粽叶飘香、龙舟竞渡的热闹氛围中,藏着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——那些延续千年的习俗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,以草木应对初夏时节的健康挑战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端午与中医药的奇妙缘分,探寻这一传统节日里的中药密码。

一、端午为何是“中药的节”?

端午时节,接近夏至,天气逐渐炎热,雨水增多,蚊虫滋生,细菌和病毒活跃,容易诱发易引发痢疾、瘟疫等疾病。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毒月”,五日是“恶日”,需借助自然之物“驱邪解毒”,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与中药相关的习俗。

从中医思想来看,“春时有首疾,夏时有痒疥疾,秋时有虐寒疾,冬时有嗽上气疾”,四时疾病与阴阳五行变化相关。而端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、火气最旺的日子,正是采撷与炼制阳性、火性中草药的最佳时机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中“是日竞渡,采杂药,荆楚人并踏百草”的记载,便体现了古人在端午采药储药的传统。

二、端午习俗中的“中药三杰”

(一)艾草:百草之王的祛邪传奇

1.来源与传说:艾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,夏季花未开时采收品质最佳。关于它的发现,有一段动人的传说。相传武王身边名医萧艾,为治将士病,拖着虚脱之身出诊,途中被驱蚊野草火堆绊倒烧伤,却意外发现自己拉肚子的病痊愈了。他联想到可能是被火烧伤所致,便尝试用这种野草点火熏灼身体部位,结果试过的将士病都好转了。武王为其命名“萧艾、艾蒿”,从此,艾草走上了医用之路。

2.药用价值与习俗:药用功效:艾叶性温,味辛、苦,归肝、脾、肾经,具有温经止血、散寒止痛、外用祛湿止痒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少腹冷痛等多种病症。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,艾草具有抗肿瘤、免疫调节、抗氧化延缓衰老、抗炎和镇痛等作用。

3.端午习俗

①挂艾草:端午时将艾草挂于门楣,其茎、叶含有的挥发物芳香油,能散发独特芳香,驱蚊蝇、虫蚁,净化室内空气,达到祛除“五毒”、驱邪避邪、保障健康的目的。

②艾浴:用艾蒲煎水洗澡,尤其适合儿童,可祛湿止痒,调理皮肤,缓解湿疹、痱子等问题。

③艾灸: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医疗方式,适用于内外妇儿、急慢性疾病,对改善胃肠道、缓解关节炎疼痛、治疗呼吸系统等疾病有显著效果。用于艾灸的艾叶一般要存放三年以上,而且越陈越好,因为陈艾绒燃烧得更为充分、均匀。

4.饮食应用

艾草在食品领域应用广泛,如清明节的青团(艾团或清明果),是江南地区传统特色小吃,距今已有 1000 多年历史。此外,还有艾草饼、艾草茶、艾草面包等,新鲜艾叶还可像炸香椿芽一样作为美味佳肴食用,如母鸡艾叶汤、艾叶甜汤等。

(二)菖蒲:驱邪避疫的“香草剑”

1.分类与特性:菖蒲种类繁多,常见的有水菖蒲和石菖蒲。民俗中端午节用来驱虫辟秽的多是水菖蒲,其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有特殊香气,叶片剑状线形,挺拔似剑。

2.药用功效与习俗

药用价值:石菖蒲以根茎入药,味辛、苦,性温,归心、胃经,具有开窍豁痰、醒神益智、化湿开胃的功效,适用于神昏癫痫、健忘失眠等病症。水菖蒲(藏菖蒲)的根茎也可入药,具有温胃、消炎止痛的功效。现代研究表明,菖蒲含有的挥发油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菌、调节血脂等多种作用。

2.端午习俗

①挂菖蒲:与艾草一起挂于门庭,其芳香辟秽的作用与艾草相辅相成,民间有 “手执艾旗招百福,门悬蒲剑斩千邪”的说法,寓意驱邪避灾。

②菖蒲酒:古时端午节百姓常饮用菖蒲酒以健体强身,苏轼曾有“万寿菖蒲酒,千金琥珀杯” 的诗句。如今虽较少直接饮用,但菖蒲在香囊中应用广泛,如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、四时流感的香囊组方中常有菖蒲。

(三)雄黄:争议中的“驱毒之宝”

1.特性与历史应用

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,颜色红色或橘红色,最早记载于西汉《淮南万毕术》,古代人们很早就用它来驱蚊杀虫,也是炼丹的原料。

2.药用价值与注意事项

①药用功效:雄黄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,具有解毒杀虫、燥湿祛痰、截疟之功效,可用于痈肿疔疮、蛇虫咬伤等。现代研究发现其在肿瘤治疗方面也有一定作用。

②使用禁忌:雄黄含砷,具有毒性,未经炮制的生雄黄毒性较大,加工或使用不当容易生成剧毒的砒霜。因此,端午节习俗中饮雄黄酒的做法不安全,自制或乱用可能引发中毒,涂在孩子皮肤上也可能导致过敏或中毒。如今江浙一带多用黄酒代替雄黄酒,或仅将雄黄酒喷洒在床下、墙角等阴暗地方用以驱虫,不直接饮用。

三、其他端午中药养生习俗

1.佩香囊:随身的 “芳香药库”

香囊内常装有苍术、藿香、佩兰、冰片、薄荷等芳香类中药材。这些药材通过散发药香,起到驱虫、避瘟、醒脑等保健作用。不同配方的香囊还有不同功效,如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、四时流感等。香囊外包丝布,清香四溢,既是装饰,又是防病的“小帮手”,古代民间有 “带个香草袋,不怕五虫害”之说。

2.洗药浴:祛湿解毒的自然疗法

端午时节,人们会用菖蒲、艾叶、柏叶、桃叶等一种或数种中药混合煎水洗浴,以此医治皮肤病、去邪气。这种习俗是古人顺应时节、利用中药调理身体的智慧体现。

3.采药制药:顺应天时的草木智慧

端午前后,许多药用植物生长旺盛,有效成分含量高,是采药的好时节。如半夏、夏枯草、车前草、金银花、野菊花等,古人会在此时采集储备,以便日常使用。此外,中医还讲究在端午日制药、炼药、晒药,认为此时制作的药物具有特殊疗效,许多中药铺也会在这一天分发药囊。

四、现代端午中药养生小贴士

1.安全用药:雄黄含砷具毒性,属毒性药品。202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规定,雄黄需以水飞法炮制,内服入丸散,日用剂量 0.05~0.1 克,以保障用药安全。因此,端午饮雄黄酒不安全,自制乱用可能中毒,涂于儿童皮肤也可能因吸收致过敏或中毒。

2.香囊使用:过敏体质者佩戴前需测试是否对药材过敏,孕妇避免使用含麝香、冰片的配方。

3.药物外用:使用艾浴、菖蒲水等时,注意皮肤是否有破损,如有应避免使用。

4.饮食调理:可适当食用添加山药、莲子、红枣等健脾益气中药的药膳粽子,或饮用紫苏叶、薄荷叶泡的茶,清热利湿,但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,体质偏寒者少用苦寒药材。

端午节,不仅是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节日,更是古人利用中药“治未病”的智慧体现。从悬挂的艾草菖蒲,到佩戴的香囊,从洗的药浴到采的草药,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理念。在现代生活中,我们不妨传承这些传统,以更科学的方式,让中药在端午时节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。